最正规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 固态电池量产竞速开启:资本市场热度飙升,2027年成关键节点

清华大学一项突破性研究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飙升至604Wh/kg最正规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,资本市场迅速掀起一波涨停潮。

“固态电池量产元年”的号角正从实验室、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同时吹响。
九月底,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在《自然》杂志发表研究成果,成功开发出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,使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604Wh/kg,远超当前普遍的150-320Wh/kg水平,并顺利通过针刺与120℃高温安全测试。
这项突破为高安全性、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提供了新思路,也让资本市场为之振奋。
9月25日,相关概念股表现活跃,宁德时代AH股双双创下历史新高。今年以来,固态电池指数涨幅已达50.4%,远超A股各类主要指数。
技术突破:清华成果打破固态电池瓶颈
固态电池研发的两大核心难题——界面阻抗和电压兼容性,正迎来解决方案。
清华大学张强团队提出的“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”设计新策略,成功通过热引发原位聚合技术,增强了固态界面的物理接触与离子传导能力。
这意味着固态电池在保持高安全性的同时,能量密度实现了跨越式提升。
与此同时,美国芝加哥大学与新加坡科研团队合作,研制出能在零摄氏度以下低温环境中稳定运行的钠基固态电池。
这项突破通过稳定亚稳氫化硼酸鈉的晶體結構,使其离子电导率比前体材料提高了三至四个数量级,显著拉近了钠与锂的竞争距离。
产业热潮:资本涌入与产业链加速
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的反応极为热烈。数据显示,9月以来融资净买入逾1亿元的固态电池概念股有21只,宁德时代、先导智能、国轩高科等企业融资净买入额居前。
电池ETF(159755)近10个交易日有9天获资金净流入,累计达23亿元。
设备企业成为第一波固态电池红利的享受者。2025年上半年,多家头部设备企业披露的新签及在手订单总额已超过300亿元,同比增长幅度高达70%-80%。
先导智能、海目星、赢合科技、利元亨等设备商均在固态电池领域有所布局。
产业竞速:中试线密集落地
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。目前,固态电池领域已有8家电池企业搭建了中试线,普遍规模在0.3GWh左右,涉及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国轩高科、中航锂电等头部企业。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最新进展:
· 国轩高科:金石全固态电池处于中试量产阶段,并已启动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,中试线下线电芯良品率可达90%;
· 鹏辉能源: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由280Wh/Kg提升至320Wh/Kg,正在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,预计2025年9月底建成;
· 孚能科技:全固态电池已由实验室走向中试生产交付阶段,预计年底建成设计产能达0.2GW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。
政策驱动:国家行动方案护航
政策层面,固态电池已被明确列为重点发展技术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印发的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提出,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发展技术,并设定目标:2027年实现半固态电池大规模应用,全固态电池技术定型。
工信部也强调将“加快固态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全气候电池等前瞻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”,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。
量产时间表:2027年成关键节点
综合各方信息,2027年被视为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年份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计,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将在2025年至2027年实现量产,能量密度达400Wh/kg。
多家车企也公布了固态电池装车时间表:上汽、广汽、奇瑞、比亚迪、东风等车企预计2026年开始陆续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,还有多家车企计划于2027年左右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。
其中,半固态电池已率先上车应用。蔚来ET7搭载卫蓝新能源360Wh/kg半固态电池实现千公里续航,智己L6 Max光年版和上汽全新MG4则选择采用清陶能源的半固态电池。
挑战与前景:跨越量产最后障碍
尽管前景光明,固态电池量产仍面临诸多挑战。离子传导通道不够明确、生产工艺复杂、安全控制未到位、大规模量产难度高被认为是摆在固态电池厂商面前的四座大山。
成本问题同样突出。据新财富报道,预计固态电池2026年成本在5700元/kWh左右,这意味着搭载100kWh固态电池的纯电动车仅电池成本就接近60万元。
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芳指出,固态电池的安全边界确实要比液态电池更宽,但一旦突破这个边界,所承受的后果要比液态电池更严重。
随着2027年这一关键节点的临近,固态电池的竞争已不再仅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产业链、资本和政策的多维博弈。
那些在材料专利、装备自研和头部客户三重卡位上占据先机的企业,有望在这场能源革命中赢得最长久的景气红利。


责任编辑丨汪鹏
富华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

